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王宠行书《千字文卷》,以27.8厘米的高度纵贯460.6厘米的长卷,如一条蜿蜒的墨色河流,载着嘉靖六年(1527)的文人风骨静静流淌。这幅纸本行书,是这位英年早逝的书法奇才34岁时的巅峰之作,字里行间藏着他对魏晋风度的独到诠释。 图片 王宠的笔法总带着几分'不规整'的意趣。此卷中,横画常以侧锋切入,收笔时轻顿出锋,如'天''地'等字,起笔如断崖坠石,收笔似游丝轻飏,打破了明代中期过于追求工稳的书风桎梏。他善用'断笔...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王宠行书《千字文卷》,以27.8厘米的高度纵贯460.6厘米的长卷,如一条蜿蜒的墨色河流,载着嘉靖六年(1527)的文人风骨静静流淌。这幅纸本行书,是这位英年早逝的书法奇才34岁时的巅峰之作,字里行间藏着他对魏晋风度的独到诠释。
图片
王宠的笔法总带着几分'不规整'的意趣。此卷中,横画常以侧锋切入,收笔时轻顿出锋,如'天''地'等字,起笔如断崖坠石,收笔似游丝轻飏,打破了明代中期过于追求工稳的书风桎梏。他善用'断笔'营造空灵,'寒来暑往'四字间,笔画若即若离,留白处仿佛能听见墨与纸的呼吸,这种'似断实连'的节奏,恰是他师法王献之'一笔书'的妙悟。
图片
字形结构上,王宠偏爱'疏朗'与'紧结'的对比。'剑号巨阙'四字中,'剑'字左密右疏,竖钩如长剑出鞘;'阙'字则以宽博的外框包裹紧凑的内部,似宫阙巍峨。这种开合变化,让长卷在整体流畅中暗藏波澜,观之如行山阴道上,一步一景。墨色的浓淡干湿更是精心设计,'海咸河淡'四字用墨饱满如凝脂,'鳞潜羽翔'则转为淡墨轻写,似有鱼鸟在雾中翩跹,尽显'屋漏痕'般的自然意趣。
图片
作为吴门书派的代表,王宠此作既承文徵明的雅致,又融祝允明的纵逸,更添一份独有的萧散。嘉靖六年正是他艺术成熟期,此时的书法已褪去早年的刻意雕琢,落笔如闲云野鹤,却暗含规矩。卷末'嘉靖丁亥'款识笔力稳健,与开篇的灵动形成呼应,恰似他短暂人生中'少年得志,晚境沉潜'的缩影。
图片
图片
这幅《千字文卷》最动人处,在于它跳出了'馆阁体'的束缚,让行书回归抒情本质。王宠以病躯临池不辍,将生命的韧性注入笔墨,使每一个字都带着体温。如今展卷细观,仍能感受到五百年前那个春日,书家挥毫时腕间的震颤——那是对传统的敬畏,更是对自我的坚守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